沙县小吃发源地—俞邦村

栏目:企业文化 发布时间:2025-06-30
作者:张玲

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俞邦村的老街上已飘起了阵阵香气。走进这个被誉为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的闽中村落,这里不仅是沙县小吃的发源地,更是一个关于味觉记忆与乡土情怀的活态博物馆。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村道上,我逐渐明白,俞邦村之所以令人流连忘返,不仅在于它能满足游客们的味蕾,更在于它唤醒了一种集体记忆中的乡愁——那种被现代生活冲淡却又深植于心的,对简单、质朴生活的向往。

深入村中,小吃制作的场景更令人着迷。在“沙县小吃技艺传习所”里,几位老师傅正在展示扁肉、拌面、蒸饺等传统小吃的制作工艺。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灵活地揉捏着面团,动作行云流水,显然已重复了千万次。令我惊讶的是,这些看似简单的食物背后,竟藏着如此多的讲究——从面粉的选择、和面的水温到馅料的配比,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智慧。“我们俞邦的小吃之所以特别,是因为这里的水好、空气好,还有就是我们坚持用最传统的方法。”一位正在包扁肉的阿婆这样告诉我。在工业化预制食品大行其道的今天,这种对手工制作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,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延续。
   2021323日,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俞邦村的青石板路上。这个素有“沙县小吃第一村”美誉的古老村落,在这一天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到访。在村口的千年古樟树下,总书记与村民们围坐交谈。他提到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,还要保护好生态和文化,让乡村真正成为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地方。俞邦村的小吃文化、古民居、淳朴民风,都是宝贵的财富。临别时,村民们依依不舍,总书记挥手致意:“祝你们的生活像沙县小吃一样,越来越有滋味!” 这一天,俞邦村的烟火气里,多了一份温暖的记忆。总书记的脚步,不仅走进了村庄,更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。
 
   俞邦村的魅力,恰恰在于它没有被过度商业化的纯粹。与那些千篇一律的“古镇”不同,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表演,没有高价宰客的商铺,有的只是村民们真实的生活场景。游客可以随意走进任何一家敞开大门的院落,观看主人制作小吃的全过程;可以在村头的老榕树下与乘凉的老人闲聊,听他们用浓重的方言讲述村子的历史;甚至可以参与体验小吃的制作,在笨手笨脚的尝试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精妙。这种原真性的旅游体验,在当下过度包装的旅游市场中显得尤为稀缺。俞邦村教会我们,真正的乡村旅游不是将乡村变成舞台,而是让游客成为乡村生活的短暂参与者。